网络中国节·端午丨青海互助:端午佳节 香包如花绽放
来源:央广网    时间:2023-06-22 08:53:39

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到来之际,央广网记者来到以青绣、香包制作闻名的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探访互助县香包制作以及互助土族盘绣产业的风采。

走进互助县的大街小巷,处处都是售卖香包的小摊,在互助县威远镇的新吴街,记者看到这条百米有余的街道里云集着上百个卖香包的小商户,空气里散发着香草散发出的阵阵清香,许多香包小摊主一边缝制香包,一边向路人售卖。来自威远镇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制作香包已经几十年了,从小就从奶奶、姥姥辈那里学习香包制作技艺,如今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制作风格,荷包牡丹、吉祥桃子、如意莲花、十二生肖、威武狮子样样精通,端午节期间是香包销售的旺季,她做了很多品种,在镇上的市场上售卖,深受群众的喜爱。

记者从互助县委宣传部了解到,目前互助县从事盘绣及香包制作的绣娘共有五千多名,互助盘绣香包销往青海省内各大景区、青海水井巷非遗生活馆,同时部分盘绣香包产品在线上通过多种电商平台向全国销售。


【资料图】

互助县卓扎滩村芍药园景区里土族阿姑现场展示(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聂元存(左)和同村姐妹展示香包作品(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卓扎滩村的芍药园景区里,土族阿姑聂元存和几位姐妹聚集在这里,在开满鲜花的景区展示她们制作的香包和盘绣作品,现场向游客展示香包和盘绣制作技艺,同时给游人销售香包、盘绣工艺品。千针万线做作的各类香包、盘绣工艺品令人叫绝。

“没想到青海还有如此精湛的民间刺绣工艺,看到这些香包绣品实在为这些土族阿姑巧夺天工的手艺折服!”一位来自浙江的游客一边爱不释手地欣赏阿姑制作的莲花香包一边发出感叹。

卓扎滩村芍药园景区里香包吸引着游人们驻足(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近年来互助县文化旅游部门结合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产业扶贫、“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引导和培育了以互助县文化馆下属国有企业——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主体的盘绣产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工坊+农户”的生产模式,在丹麻镇、五十镇、东沟乡等土族聚集的民族乡镇设立青绣工坊34家。

目前,全县盘绣生产企业、基地、经营户40家,其中规模较大的盘绣产业公司5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土族盘绣“妈妈制造”合作社3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4家,省级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11家,市级第一批乡村振兴帮扶车间10家,在土族故土园等景区分别设有“土族盘绣文创、体验中心”。

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从事土族盘绣、刺绣、民族服饰、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加工、销售及民间艺术人才培训、管理、对外交流等工作。

金盘绣公司以“公司+工坊+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农户签订协议,目前长期合作的农户有1632户,公司自成立以来通过各种方式培训绣娘1.2万余人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绣娘团队从最初的117名发展到今天的5000余人。带动脱贫户及边缘易致贫户81人,其中绣娘带头人有50人。

金盘绣的阿姑展示香包作品(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金盘绣工坊内绣娘制作香包(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制作盘秀工艺品(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手工缝制(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五彩缤纷的丝线(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丝线完成的作品(央广网记者张海东 摄)

狮子造型香包(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手工作坊走向规范化产业化(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传统内容香包(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具有土族特色的创意香包(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传统造型香包(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可爱的狮子香包(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新吴街里商户一边出售一边制作(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各色香包吸引当地群众购买(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色彩斑斓造型栩栩如生的香包(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宝宝,这个香包你喜欢吗?”(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方太阳能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21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